琼州海峡两岸协同旅游市场监管 着力提升两地品质旅游形象
董事会将于2017年上半年公布。
在紧跟国际研发的同时要注意临床需求和病人的差异性,要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对患者进行分群,不同的患者使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和药物。面对如此火热的市场,沈竞康认为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要明确几个要素:最重要的要确认时间,自己是不是在第一梯队。
近日,第一届复旦-中植科学奖将奖项颁给了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以及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表彰二人在人类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本庶佑在获奖发言时对于PD-1疗效给出了高度的肯定,我们现在几乎已经站在了打开治疗肿瘤的通道大门之前,很快就可以发现能够治疗肿瘤的、类似盘尼西林类的药物。但许多肿瘤细胞利用这一点,让刹车一直工作,使T 细胞功能被抑制,PD-1 的抗体则可以阻断这一通路,使这些细胞能够继续杀伤肿瘤细胞。二是要有自己产品独特性,在跟踪性研发中也要有创新。默沙东提交了9项Pembrolizumab注射液的进口临床申请,均已制证完毕,已发批件。
罗氏的增长将主要归功于PD-L1药物Tecentriq,默沙东Keytruda将是2017年增长最快速的药品。神药并不是包治百病,要推进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减少盲目浪费。然而,在环保部门发布的各项监测指标中,大多是气态污染物,并不直接影响能见度。
我们不应该邯郸学步失其故行。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主要城市,年降雨量分布较为均匀,空气湿度变化幅度不大。数学模型得到的参数估计还可以解释为:自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出的十余年间,由于北京的TSP浓度大约下降了150微克,北京人的预期寿命至少应该增加了8年。2013年开始发布PM2.5年均浓度。
除了夏秋季节外,TSP日均浓度超过500微克的现象频频发生。每天公布的空气污染或空气质量指数是多种空气污染物综合评价的结果。
从理论上看,在其它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煤改气对北京PM2.5下降做出的贡献高达36微克/立方米。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多年来环境信息不公开的一个后果就是导致判断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系错位。2012年2月,中国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该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与此同时,北京开始实验性的监测并实时发布每日PM2.5监测数据。
尽管有关部门正式发布了PM2.5的实时监测数据,但实时数据通常需要进行必要的审核及补充修正后生成正式记录,年均值应该是在正式记录的日均值基础上计算出来的。2000年增加了可吸入颗粒物(PM10),取消了降尘,用二氧化氮(NO2)取代氮氧化物。由于空气污染物中的粗颗粒物与沙尘和建筑运输扬尘密切相关,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较为容易取得成效。英国伦敦的TSP约在50微克左右,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甚至低于30微克。
从这一年起,北京不再数蓝天,改用主要污染物浓度来评价空气质量。北京奥运会结束后,蓝天数的增长似乎也失去了动力。
这一结果与环境监测部门2006至2011年间在北京远郊本底站观测到的TSP浓度每年下降14微克的监测结果一致。与TSP相比,在北京对于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治理难度通常会更大一些,根据我们收集到的北京年均监测记录估算的PM10平均每年降幅约在每立方米4至5微克之间。
根据联合国环境项目和世界卫生组织分布的报告,上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当时建议的空气TSP浓度标准在每立方米60-90微克之间。因此,推断和探讨过去10余年间北京的PM2.5浓度状况,就成为分析判断北京空气质量变化趋势的关键。4、北京PM2.5的变化趋势与TSP和PM10相比,PM2.5(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对能见度影响最大。下图是我们收集到的、公开发表的有关北京年均PM2.5浓度的研究与监测结果,其中右侧2013至2015年PM2.5浓度监测数据是2014年以后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中正式发布的。下图是多年来北京市有关部门发布的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数据。根据学术研究成果和环保部门发布的TSP和PM10监测数据,我们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估算北京地区TSP的年平均下降速度约在每立方米13微克至15微克之间。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不应该囫囵吞枣,应该认真分析决定环境指标变换的特定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染变换状况。面对媒体的质疑和公众的困惑,2012年,北京环保部门负责人解释说:蓝天并非科学的说法,有时阴天的空气质量也会很好。
为此,北京居民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单就供暖一项来粗略估算,成本就增加了3倍左右。面对雾霾频发使人们不禁要问,北京的空气质量究竟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如果说是变好了,那么为什么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忧虑比以前增多了?如果说是变差了,那么这么多年政府有关部门所做的努力成效何在?这个问题不但普通居民难以回答,环境专家的看法也不一样。
临近奥运,2007年北京的蓝天数终于达到了246天,实现了北京蓝天计划的预定目标。联合国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曾对40多个主要城市持续监测,结果明显分为两大阵营,达标的多为发达国家城市,超标的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
三年来北京PM2.5的持续下降既是人努力的结果,也有天帮忙的成分。北京空气质量指数439,PM2.5细颗粒浓度408,空气有害…。但是,北京市直到1994年才开始公布总悬浮颗粒物(TSP)的年均浓度,此后一直延续到2003 年。下图为北京PM10监测值与PM2.5模型推测值的变化趋势事实上,北京的各项空气污染治理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PM2.5遭遇战与信息公开在北京市各项空气污染治理措施中,耗资巨大的煤改气作用最为显著,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二氧化硫持续改善。而北京环保部门并未公布PM2.5年均值的具体计算方法和监测数据,无法核对,因此被认为容易受行政干预而降低可信度。
在过去十余年间,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期,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出行条件都亟待改善,城市开复工面积不断扩大,建筑施工和渣土清运常会增加空气中的颗粒物污染。过去十余年间,政府有关部门耗费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物力,将悬浮颗粒物作为北京城市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为什么公众对的北京空气污染治理结果却不认同,反而有更多的人认为北京的空气质量恶化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北京的空气质量监测说起。
从理论上讲,PM2.5的下降幅度不大可能超过PM10。2015年,中央电视台联手国家统计局和中国邮政,在全国进行了CCTV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其中北京2000多份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仅有21%的回答者认为空气质量得到改善,而认为空气质量恶化的人上升到50%。
1994年为83每立方米微克,1998年曾上升到120微克,此后持续下降,平均每年降幅为11.5%,2015年北京年平均二氧化硫浓度仅每立方米15微克,低于我国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20微克的一级标准。暂且不论谁对谁错,假若模型推断的因果关系确实成立,对北京居民来说并不见得是件坏事。而我国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许多北方城市容易受沙尘暴的影响,空气悬浮颗粒物中沙尘的比例形成一个较高的本底值(没有人为污染时的浓度值),不但比发达国家城市高得多,而且也比我国南方的城市高。1997年增加了氮氧化物(NOx)和一氧化碳(CO)。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期就开始研究空气颗粒物的形成并评估其负面影响。争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使空气质量为一、二级的蓝天天数达到245天。
根据监测记录建立模型估算的结果为:北京PM2.5浓度平均每年下降2至3微克。1997年制定了PM2.5控制标准,随后开展网络化监测,公开监测数据,以便学术研究和公众监督。
2016年10月份以来,北京先后经历了10多次雾霾过程,多日不散的雾霾不断干扰着居民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在不了解实际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公众、媒体和学术界都无法核对和分析有关部门公布的空气质量检测结论,因此增大了取信于民的难度。
最新留言